bet5365官方网站

搜索

建湖吕氏与淮剧文化

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作者:邓小秋  来源:建湖日报   发布时间:2017-03-30 17:04:12
  黄海之滨的建湖县,是淮剧的发源地之一。
  建湖,正好是在盐阜、两淮与扬州、泰州的中心。其语言声调富有韵味,吐字清晰,发音纯和,四声分明,五音齐全。虽属北语系统,但无卷舌音,保留入声字。读字声调准确,比较稳定。因而,如今的淮剧界已约定俗成,基本上以建湖方言语音,作为标准的淮剧舞台语言。
  淮剧早期的前辈演员,很多都来自建湖境内。其中,最有代表性的,当数吕氏家族。
  建湖上冈镇石桥头,是当地有名的“戏窝子”。三十年前,我们为淮剧的历史编写志书。老艺人吕其谦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《吕氏家谱》,并且介绍了他们一家有七代人都从事演员工作的详情,使我们认识淮剧的发展始末与演变过程。
  吕其谦,生于1931年。他告诉我们,他家最早进入梨园的先祖,名叫吕大銮,生于清朝康熙年间,是位“梆子”红生。
  吕大銮的下面两代——吕秉仁与吕世凤,都生于乾隆年间,一个是徽班老生,一个是徽班武生。可见,在乾隆年间,苏北地区也开始流行唱“徽戏”了。直到他们的两个后代——道光年间出生的吕福元与同治年间出生的吕维翔,他们父子依然都是“徽班”演员,一个是文武生,一个是武丑。他们一家有四代人,都是“徽班”演员,可见在盐城地区,“徽班”长期流行,大约有一百年左右。
  再到下一代的光绪出生的吕本祝,情况有了变化。吕本祝是“徽、淮花脸”,先唱徽戏,后唱淮剧。这就说明,到了清末民初,“徽戏”在苏北地区已经逐渐衰落,而当地的地方戏——淮剧,则开始兴起。因而,吕本祝到了后来,就只能改行,唱起了淮剧。而他的儿子吕其谦,同样是继承了他的衣钵,成为淮剧演员。
  这是非常宝贵的一个“家班”的演变历史,值得淮剧界的后人永远铭记与怀念。
  建湖上冈石桥头的《吕氏家谱》,修撰于清朝的宣统元年。
  在“家谱”中,说明他们的祖先,原系望族,祖居姑苏。明洪武年间,乔迁苏北一带。当时有晓乔、晓田、晓堂吕家三兄弟,分别在石桥头、高作寺与流均沟创业,三地的吕氏家族,同为一家。
  建湖吕氏,除了石桥头以外,高作的吕氏家族,也与淮剧有着深厚的渊源。尤其是当年兴起“新淮戏”运动时,高作的淮剧,更是如火如荼,起着引领的作用。
  抗日战争期间,在阿英、贺绿汀、章枚、许晴、钱相摩等同志的倡导下,利用“旧瓶装新酒”的形式,开创了创作新淮剧、演出现代戏的新风,使淮剧艺术服务于人民大众与革命事业,掀起了轰轰烈烈的“新淮戏”运动。演出了《照减不误》、《渔滨河边》、《刘桂英是朵大红花》等名剧,从而在淮剧历史上,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。
  吕氏,乃是高作的大姓。因而,与石桥头的吕氏家族一样,也有很多从事淮剧工作的吕氏子女。在此前后,就有很多同族后人,他们积极参加演出,有着一定的表演水平。当时,高作的文工团,演唱“新淮戏”相当有名。
  建国以后,建湖高作的吕氏家族,同样拥有大量的淮剧爱好者。如已经退休的吕海常先生,一直热心支持淮剧事业。他不仅在淮剧票房中热情组织、学习,广泛宣传,而且还出版了一套记录淮剧历史的丛书《中国淮剧》与《淮剧经典曲调选》,一本《淮剧流行唱段集锦》,收录了180首淮剧唱段。其支持、爱护家乡戏的良苦用心,颇为感人。
  高作,有王家舍、吕王舍等处。吕、王两大家族,相互通婚,密不可分。其中的“王家三贤”,与吕氏家族本是姻亲,有着亲密无间的关系。身负原国家计委“三线”办公室主任重任的老二王春才,从小就是在家乡听着淮戏长大的。他的夫人,则是吕东舍吕吉余的姑娘吕务常。老三王春瑜,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明史专家,著作等身。虽然身处京城,仍然念念难忘从小便爱听的家乡戏,经常为淮剧撰写各类文章,致力于宣传与介绍苏北里下河水乡的淮剧文化。而长期负责盐城地区文化工作的老大王荫,更是为了淮剧事业,付出了毕生的心血。
  王荫(1922——2012),在年轻时,就喜欢文艺,爱好淮剧。他长期担任盐城专区文化科的科长,为了繁荣家乡的地方戏,做了大量的具体工作。为了使绚丽多姿的家乡戏在盐阜大地生根开花,他倾注了无数心血,数十年如一日,从策划到实施,都有他忙忙碌碌的身影。
  早在抗战时期,王荫就参加了当时建阳县下属的教师业余剧团,演出新淮戏《白毛女》、《翻身》、《拂晓前后》等剧目。他在担任人民剧场经理时,在地区领导的支持下,将当时的一个民间戏班——群艺剧团,改组为盐城人民剧场淮剧团。后来,又兼任盐城专区实验淮剧团指导员。在此基础上,他与有关同志一起,共同策划,遍邀名角,挽留了当地的方素珍、董月红、施龙花、杜麟童等,邀请了上海的张云良、张韵良、张俊良、杨桂芳、赵艳秋等,引进了镇江的李少林、蒯云霞、林云霆、王凤仙等,吸收了“农四师”的刘少峰、程玉、张铨、程兰华等,从剧团与艺校培养了赵兴贵、董艾玲与周凤英、高春林、王宗珍、吕辅国等。在当时盐城专区党政领导与文化部门有关人士的共同支持下,终于在五十年代后期,发展为群星灿烂、实力雄厚的江苏省淮剧一团、二团与青年团,和上海淮剧团南北争辉,成为淮剧界的两面旗帜。
  从建湖高作走出来的王荫老人,有着与建湖吕氏家族同样的心愿:要为当地的家乡戏——淮剧,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对于他们为淮剧事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,我们一直表示深深的怀念与感激。 

Tags:

作者:邓小秋

文章评论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 无关!

   评论摘要(共 0 条,得分 0 分,平均 0 分) 查看完整评论
 
Copyright © 2007-2013 www.jhxww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.
    中共建湖县委宣传部主管 中共建湖县委新闻信息中心主办 建湖县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中心承办
E-mail: jhwlzx@163.com   苏ICP备11032266号  Tel:0515-86227355